专题鞋评 / XN 小编 PUMA Mobium Elite Speed 评测

身高: 174 cm 体重: 60 kg 测试地点:河滨公园(柏油路) / 操场 PU 跑道 测试距离:基本每次 4 km 穿鞋习惯:鞋带绑到合脚,稍微有压迫,鞋带孔绑到最高 因为手边有 Mobium Elite ,所以在内文中也会对这两双做一些比较。 前言:可能是因为平常穿着的关係,脚部肌肉已经比较习惯,在慢跑过程中并没有任何不适,所有感受都是在身体良好状态下进行体验。 先前穿着 Mobium Elite 时,因为鞋面材质较硬的缘故,觉得有点压迫感,在脚掌弯曲时产生的皱褶也多,但 Speed 在此特别改善,一片式设计提供了更柔软的穿着效果。在鞋面上点状分布的图形,是 PUMA 特殊的印刷技术,藉由覆盖多一层的「网布喷印弹性素材」,在不增加太多重量的前提下增加支撑性,并依照运动中的需求不同而有疏密变化,同时不影响鞋面结构。不过因为前掌多出空间,在平常穿着时脚趾会有点鬆鬆的感觉,个人穿着元尺码稍稍影响了跑步时的稳定性。 因为 Speed 中底加厚,所以脚掌离地较高,加上鞋面较鬆,脚掌在鞋子里容易位移 (这部分应该还是我穿了大半号的缘故),若非在平坦地面上跑步,很可能会因为某些突起物而造成脚掌有所偏移,所以在这边建议选购时,最好能至少小原尺寸半号以上,应该可以改善许多。在后跟的包覆上因为在基本结构上再外覆热融接合鞋面加强,所以有不错支撑效果,很舒服的把填充海绵包住脚跟。 避震性是 Speed 改良相当明显的地方,由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就能体会到差异,因为加厚了整个中底,所以在第一次穿上它时就能感受到较高的离地感,在跑步时确实也提供不错的缓震,更重要的是,独立缓衝块垫有效分散脚底受力,这点我觉得帮助很大,在避震上我觉得蛮舒服的。 抓地力是我相当满意的一部分,目前测试场地除了操场还有河滨公园的柏油路,皆提供良好抓地性,尤其是当前脚掌准备离开地面的瞬间,独立缓衝块垫的扩张紧紧抓住地面,给了我很好的施力平台,让人更想要往前衝的衝动。 就目前使用情形看来相当不错,前后外底皆有配置 EverRide 以及 EverTrack,还有弹力绳跟地面的摩擦因为外底加厚降低了磨擦率,整体耐用性有全方位的提高,不过因为跑的里程还不算长,到底增强到什么程度还有待观察。 可能因为尺寸较大,所以在感受鞋面的舒适度不是那么准确,但就中足到脚跟部分能感受到一片式鞋面带来的柔软性以及包覆,Elite Speed 也特别在脚跟及鞋舌加强,增加了海绵做内衬的填充,比起 Mobium Elite 的轻薄化鞋舌,Speed 的填充更可以让人直接感受舒适度,也让鞋带绑紧时就不会有压迫感。 我觉得鞋带是一个很可惜的地方,Mobium Elite 的鞋带是有点弹性、拉起来会 QQ 的,触感很特别,在绑紧处会压缩,同时其他地方会放鬆扩张,藉由这样鬆紧的落差,让鞋带在固定上能够更稳定,但是 Speed 鞋带就比较普通,当然两者都能牢牢固定鞋面,但个人还是比较喜欢 Mobium Elite 的鞋带材质。 每个人审美观不同,在这边稍微讲一下自己的想法供大家参考,我很喜欢上一代的外型,创新的设计与外型的结合我觉得取得一个很好的平衡,非常有特色,相较起来 Speed 在外型与科技的表达上收敛了许多,鞋侧边的 PUMA 弯刀型 logo 这部分,使用合成皮革加上白色与绿色的渐层效果,有点像故宫的翠玉白菜。虽然这么说,但其实上脚后还不错,总之,Speed 是一双穿起来比放着好看的鞋。 在实际穿着跑步后,Speed 留给我很深刻的感觉,有一股力量沉浮在双脚,就像一种’推进的动力’,很特别的感受样,能够隐约感觉到它不断地在鼓励你双脚,想要使你双脚跨得更大步、更多步,跑得更快,只要你一开始加快脚步,它也会马上做调整,提供你进一步的支援。 尤其是在衝刺的期间,我觉得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它让我想起国小的第一次穿上钉鞋的感觉 ( 那种感觉到现在还记得,大家就知道感觉多深了 ) 在双脚准备要离开地面,往前踏出下一步的瞬间,可以感受到整双鞋会以前掌为支撑点,在 Expansion Pad 提供了极为良好的抓地力,就像真的有爪子紧紧帮你抓住地面,然后在离开地面的时刻再次鬆开,强烈地感受到他与一般鞋子的不同之处,就是这点让我与钉鞋联想,因为钉鞋为了要提供最即时的反应,在中底的配置上并没有太多缓震的科技,目的是希望双脚能将全部的力气施在地面,并且得到最直接的回馈,所以它的中底是一整片硬的,而 Speed X 弹力绳的韧性确实有带给我这样的效果,可以将双脚施加的力气集中回到前掌,让我感受到在脚跟抬起,离开地面的时候,整个脚底还是有很强的支撑效果。

安福鞋评 / adidas Crazyquick 2 Low 实测林书豪战靴性能

林书豪生日刚过,并即将在天使之城展开生涯新页,而先前的脚上战靴 adidas Crazyquick 2 Low 是由他于正式比赛首度亮相,并仅由林书豪一个人穿着,展现品牌对他的高度重视,同时是设计上非常符合台湾市场的一双作品,经典黑红还有低筒设计让它推出以来维持着一定人气,因此小编好奇穿起来的感觉,最近入手后就让它插队登上优先测试名单,与大家分享这双鞋在球场上的表现。 测试者基本资料 身高:169 公分 体重:65 公斤 测试场地:室内木板地 / PU 户外球场 (龙门国中) / 水泥户外场 (新生桥下) 很多 adidas 鞋款都有 Sprint Web 鞋面,基本上这是 adidas 针对采无接缝热融技术连结鞋面的统称,在 Crazyquick 2 Low 上则是合成皮鞋面跟网布两种材质精准的接合,并透过重新设计过的 TPU 条配置让鞋身强度增加,同时减轻重量并提高支撑性,让双脚被牢牢的固定在同样位置,在比赛中随时都能将脑中规划的动作完美达成,随时变换方向或是加速急停都能随心所欲提供选手全方位选择,在原有的迅捷外再添灵活性。与其说达到人鞋一体境界,不如说因为鞋面的包覆感还有外底的特殊设计让鞋子犹如双脚延伸。 搭载 tech fit 的篮球鞋款,仔细看会发现鞋身很多部分是一体成型弹性布面,而 tech fit 鞋面同时提供横向进行方向牵引与伸展,创造弹性十足的舒适穿着感又不至于变形过度,并给予横向移动时延伸牵引所需的包覆感,而 Crazyquick 2 Low 主要使用于鞋舌,为脚背减轻压迫所带来的负担。 脚踝外覆式 TPU 骨架已经是 adidas 篮球中高阶款式标准配备,以传统但扎实的型态提供双脚免于侧翻,帮助穿着者远离打篮球最常见到的运动伤害,同时把三线标延伸至脚跟中底外侧,做出侧向移动的同时仍可保有很好的稳定感,搭配稍后会提到的外底加入的诸多考量,在低筒鞋中 Crazyquick 2 Low 穿起来算是拥有非常好的安定感。 至于外底则是 Crazyquick 系列的灵魂,虽然目前尚未流出 Crazyquick 3 的相关资讯,但个人私心希望 quick zone 设计不要有太多更动,这是已经非常成熟的结构,adidas 的篮球鞋科技发展已经有很长的历史,90 年代运动鞋科技起飞时 adidas 的 Feet You Wear 便以其穿来彷如双脚延伸的特殊感受而独步业界,到了 2000 年之后 Supernatural 跟 PureMotion 接下了传承的棒子,在篮球鞋中有着出类拔萃的场地感,让穿着者在场上对自身动作的掌握度极佳,于此同时 adidas 的 adiPure 家族已然成形,对于双脚自然的律动还有使用者的表现效率更为重视,最新的篮球鞋在发想设计时即结合了这样的先进运动科学理念,使用崭新 Quick Zone 大底极速区,着重于鞋底四大区块独立运作还有结合轮转时对双脚的协助,强调能与鞋面共同带来卓越稳定感与灵活性。 由 adidas 资深设计师 Robbie Fuller 一手主导的 Crazyquick 系列截至目前为止小编的印象都相当不错,隶属于adiPure 家族,涵盖的运动项目除了为人熟知的慢跑与训练,近年加入强度较高的篮球与足球,Crazyquick 正是采用 adiPure 概念的首双篮球鞋款,追求的是人鞋一体般合脚,现在就来看看我实际穿着后的感受。 adidas Crazyquick 所采用的 Quick Zone 是 adidas 今年继 boost 后另一个给我们惊喜的科技,切割式外底在既有概念中创造当代篮球鞋最佳活动度,加上强大侧向抓地力,对切入型选手堪称神兵一枚,techfit 鞋身包覆感令人印象深刻,可惜莱卡鞋面不够厚实,被踩到时衝击感十分强烈,避震部分反应中带有些微弹性,但不适合力量型打法,整体而言这双鞋让我觉得可惜的就是外底耐用度比较弱,其他整体而言算是今年名列前茅的后卫鞋款。 adidas Crazyquick 给人最大印象就是它提供了顺畅的切入能力,由于 Quick Zone 的分割底盘,使在切入时能得到很好的帮助。 Tech Fit 鞋舌则提供了良好的包覆性,但我本身是在穿着小半号的情形才觉得比较舒适。另外虽为高统的鞋身,但此款式是为了后场球员所打造的鞋款因此在反应性及活动力上表现尚可,并不会因为鞋带繫到最高处就失去了脚踝灵活度,而脚踝两侧也提供较厚的泡棉进行保护,相当舒适。 人类双脚是非常复杂的构造,因此当脚掌还有腿部肌肉强健到足以承受从事运动的强度,不穿鞋的运动表现还是很出色,像跑步、训练等项目就出现追求让双脚接近自然状态的鞋款,使足部可以顺畅的律动弯曲与施力,进而释放人类双脚最原始的本能,开启沉眠在身体中的运动能力,这样的概念 adidas 汇集成 adiPure 系列,经过精密观察脚掌运动起落瞬间的变化,在足部各区域配置对应性能,而历经此悠久的流程所孕育出的最新鞋款就是 Crazyquick,外底划分结构称为 Quick Zone,由 17 个发散单位组成四大区域各自具备独立性能又可以相辅相成,帮助篮球员场上步法刁钻难测,在各个方向启动跟急停都提供实质帮助,而承继这样出色作品的 Crazyquick2,不仅性能再进阶,还进一步推出低筒版本,提供选手全方位的选择,在原有的迅捷外再添灵活性,Sprint Web 鞋面跟脚踝三线提供了很好的包覆与支撑,在简单的构造中打造出水准以上的保护性能。 脚趾部采用逐步性的弯曲材质,强化起步时的推进力,前脚掌的极速区则透过独立悬吊设计加大鞋底的延展性,确保更快速的切入与侵略性的横向移动,外底区块让脚掌运动能力发挥得更完全,在运动时可以感到双脚变大,许多动作的幅度比以前延展的范围广,外扩侧向大底在这时发挥了稳定的作用,灵活中求平稳,而全脚掌鱼骨纹配置是抓地力的保证,但由于跟外底切割相辅相成,会在最关键的接地点提供强大吸附力。 外底中段藉由增加表面区域以及横向牵引,增强支撑与稳定性,同时帮助足部弯曲,而脚跟则配置反应灵敏的全方位急停系统,增加灵活性与向前、向后的牵引的摩擦力,同时顺着双脚运作力量方向挖出的循迹沟槽能够让脚跟到脚趾的力量传导更为顺畅,搭配两侧的 TPU 结构,为双脚在运动时重要的轴心提供非常令人安心的稳定感。

贴身巡弋 / AIR JORDAN XX9 二十九代性能实战鞋评

Air Jordan XX9 的踝部支撑来自内部紧密的填充,与手边的 Air Jordan XX8 或是 Air Jordan 2011 相比较,在自然站立状况,拉紧鞋带 AJ XX9 两侧的填充就已经「碰到」脚踝两侧,加上后跟内侧的不规则型填充,由阿基里斯腱到脚跟可以说是稳稳包住,没有任何滑动,不过鞋面材质本身是柔软的,所以在这边没办法拿到满分,不过这也是 AJ XX9 的脚感特色,有着贴身包覆但是并非动弹不得。 Air Jordan XX9 的外底使用的是波浪状的纹路,在(随便保养而已的)室内场中跑动没有太大问题,但也仅只于此,它不是那种死咬着场地叽叽叫的类型,相对地,由于本身鞋底结构的特殊(前掌脚掌中心区域微略高出周围),所以本身在落地时的面积就比较少一些,我觉得 Air Jordan XX9 的脚感让人觉得不拖泥带水,只要重心稍微移动就可以感觉到外底已经倾斜准备启动。 说到 Air Jordan XX9 的舒适度,不能不提的就是它的鞋面,鞋面是以 Performance Woven 所製作,设计师在见到汽车「安全气囊」做动时,瞬间爆发并承受衝击的画面之后,决心寻找能够承载这概念的织品技术;二十九代实品的鞋面质感拥有类似「领带」细緻度的编织,设计师 Tinker Hatfield 更是以 HD(高画质)来描述这项技术的潜力时,在发表会中我们还觉得一知半懂,但是实际穿过后,就了解那种见过高画质萤幕「回不去了」的感觉。 所谓的「高画质」一方面是来自这个鞋面呈现图像的能力,几乎是只要画得出来就有办法出现在鞋子上,未来发展可能性相当大:另一方面则是这个编织的细緻程度让 Performance Woven 贴合脚掌的程度比其他鞋款更高,Air Jordan XX9 的鞋面可以说几乎就是由外侧的 Performance Woven 与内衬的布料所构成,薄薄两块布弯曲程度之高可以想见。一般鞋款穿上后可以感觉到鞋面与脚背之间的空隙,甚至因此感受到各部位的包覆与支撑细节,在初次穿上二十九代后,会让人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形容这双鞋的脚感,因为在楦头内侧、脚背,几乎就是双脚的延伸。 有人也许会以多穿上了一双袜子来形容,透气度也的确不错,不过我在穿上二十九代时,明显感受到了前掌外侧 TPU 包围的支撑性(应该是这双鞋脚感上最不像袜子的地方~),与全长加上楦头几乎包了一圈了的 Air Jordan XX3 相比较,XX9 前后分割式的 TPU 包围的确更为实用也较自然。 Air Jordan XX9 的中外底结构大部分可以说是来自前一代 Air Jordan XX8,然而从 Air Jordan XX8 开始打造以来两年有余的经验,设计团队对于 FlightPlate 特性的掌握更上一层楼。算算这两年来,实际使用了 FlightPlate 技术的鞋款除了二十八代之外,还有 28SE、Melo 10、Super.Fly 2 与 Dominate Pro 训练鞋款等等,虽然一样是 FlightPlate 但是脚感各异。对于 XX9 来说,前掌中心与两侧的距离差调低,让 XX9 有着更明显的地面感,脚掌左右侧倾的幅度更小就能够接触到地面,实际上场的感觉,比 XX8 的启动就是「快」了那么一点,可以说维持了 FlightPlate 让 Zoom Air 放手回馈的特性,也增加了更佳的场地感。 另外很大一个特色在足弓下方所增加的桥接结构,这一段串起前后掌的设计是我觉得 Air Jordan XX9 脚感提昇的关键,如果有拥有 Air Jordan XX8 的朋友应该就知道,当你在穿鞋子的时候,前掌进到足弓上方准备穿进去的时候,前后掌完全分开的 XX8 会呈现一个不自然的「上翘」状态,就是由于以 FlightPlate 跟 Carbon Fiber 为主的足弓支撑弹性太好所致。 这次在中段外露的 FlightPlate 实在是 Air Jordan XX9 在机能上的优雅展现,除了担任前脚掌与 Zoom Air 接触的弹性平面之外,足弓处的山谷造型以泡绵中底着地,让前后掌连动得到更顺畅的衔接,里里外外担任了重要的机能核心角色。Air Jordan 从八代开始让前后掌外底开始分家,一部分除了可以减少泡绵中底跟外底以减轻重量,也是要让球员更加灵活,但是如何维持这中段的强度就需要有结构性(如 Air Jordan 2009)或是材质如 Carbon Fiber(Air Jordan 11)、TPU(Air Jordan 14)等等的解法,这次 Air Jordan XX9 利用这样桥接的作法,我觉得是一个蛮好的解决方案。 这次的 Air Jordan XX9 在开箱后就注意到挂在鞋身上的标籤写明了「Air Jordan XX9 仅适用于室内场地」,以正常的室内场地使用来说,状况其实不差,由于 Performance Woven 织料就像块布,加上中底 TPU,两者都是不容易出现褶痕的材料,小心使用下保持外观品相良好不算是难事,但是四层织法的 Performance Woven 耐得住怎么样「操」法,实在有待时间去考验。 Air Jordan 2011(US9) : 420g Air Jordan XX8 (US9.5) : 405g Air Jordan XX9 (US9.5) : 390g 手边的资料不算是完整,但是突破400g的 Air Jordan 印象里头是第一次,而鞋面与中底的配重相当均匀,也是带来 Air Jordan XX9 好脚感的一个原因。 从发表会以来,可以说从 Air Jordan XX9 正式面市就开始参与到相关的资讯,其实在纽约发表会现场,就忍不住想要偷套一下,但是被眼尖的工作人员以「They're not going to be happy about that」而制止(笑)。Performance Web 在织布的过程中,利用经过电脑计算所埋入的线梭色彩创造出布料的不同花纹甚至是伸展特性,如果有机会拿到鞋子各位可以仔细瞧瞧,以这款大飞人的设计来说,你仔细的看(我的意思是 – 非常非常 – 仔细的看)会发现在黑灰爆裂纹的区域之间还是有织入了红色的线,只是利用了结构的巧妙让那一点秀出它该有的颜色,这块鞋面可不是如平常想像的「电绣」花纹那样,完完全全是专门织出来的一片式面料。 脚下的气垫感受更是可以感受到微调后的成果,也许会有人以「后跟没有气垫」来质疑此次的脚感,感情上的确觉得可惜,但实际穿来对我来说不是问题,也许该多穿几次之后再来谈这部份,但是在与一些 Air Jordan 相比,XX9 后跟的舒适度更好也更流畅,譬如说 Air Jordan 2010 虽有全气垫加持,但太方正了的造型就有几次让我脚跟落地时不太舒服… Air Jordan 系列博大精深,但是可以从中见到因为製鞋工艺与主导设计团队们的影响,近两年在 Air Jordan XX8 重新画出了未来旗舰路线之后,我觉得 Air Jordan XX9 给我的感觉有如 BMW E65 世代的大七系列转入 F01 世代的感觉,其实基本精神与灵魂不变,但是整体的性能表现与细节显得更为成熟与精雕细琢。 在实战当天,我恰巧也试了 Air Jordan XX9、Nike Kobe 9 Elite Low 与 Nike KD7 三款鞋,其实也恰巧落在光谱的几个点上面,从几乎眼花撩乱的科技大整合,到洗炼几乎极简的大飞人AJXX9,我觉得这几款鞋各有其特色,也让我想起了小山裕久的一句话「日式料理就像书法…是简单却难做的料理。」「就因为步骤很单纯,因此每一个细节的品质都必须有一定的水准,也就是说任何的偷工减料都是不被容许的。」 与增增减减的法国料理相比,穿上 Air Jordan XX9 有种一切了然于心,却又不知从该从哪里开始讲比较好的感觉,各位有机会真的值得实际试试体会一下。

专题鞋评 / 布利哥 PUMA Mobium Ride 评测

会将跑步加入个人的运动项目,完全就是为了健康两个字,1 年多前,经过朋友的介绍,在网路上看完了慢慢跑的影片后,就在隔天,买了鞋子直接就跑了,那时是 2013 年的 3 月,这一年多来从无间断过,甚至是跑出了兴趣,而最大的收穫真的就是健康,这段期间,我的膝盖变强壮了、体能提昇、重量减轻、肌耐力状态也非常的棒,所以会继续跑下去,我跑步的速度不快,因为要好好感受跑步的乐趣,用不同的角度看看这个城市,关于跑步,其实我要说的是…为了自己,跑就对了! 现在跑步已经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就算是出游,有机会也会跑个几公里,平时一週都会跑个 2~4 次,每次 7km~15km,每个月总距离跑 100km,一、两个月会自己跑一次半马的距离,这个训练量,对我来讲真的是刚刚好,飙汗的感觉真的很棒。 身高:174cm 体重:73.5~74.5kg 前、中足落地型跑者 跑步穿鞋习惯:鞋子一定会重新绑鞋带,并繫紧,做一些简单的热身与拉筋,接着就开始跑了,跑法以前脚掌落地为主,稍微有点过度内旋,感到疲累就会短暂的切换一下后脚跟落地的跑法,但是这种跑法会让我的膝盖很快的感到不舒服,所以最近越来越少这样跑,取而代之的是快走,每次大部分约跑 7.5km 到 10km,40 分钟到 70 分钟,平均配速 6'30,最快是 4'30。 这次测试 PUMA Mobium Ride 是在柏油路、公园外围地砖及 PU 跑道上进行,都是我平常练跑的路线。 1. 支撑:8 分,鞋跟部分的配置硬,鞋身布料设计服贴,薄而软,将鞋带穿到最后一孔并绑紧,脚踝会开掉的幅度小,整体支撑性与包覆性中上。 2. 抓地力:9 分,PUMA Mobium Ride 外底的缓衝块垫设计间细大,颗粒与地面的受面也大(宛如猫科动物的肉垫),在抓地力上真的很卓越,若是跑快一点的时候,因为落地力道大的关係,外底缓衝块垫会张的更开,EverTrack 耐磨材质和中底的发泡材质会同时和地面积触,更是提高了抓地力,在瞬间衝刺起来也比较安心。 3. 舒适度:7.5分,Windlass Chassis 缩提式大底的设计,感觉到脚底和鞋子非常的包覆,而鞋底所配置的 X 型弹力绳这次为 TPU 材质,受面也比较大,鞋身回弹的力道在跑快一点的时候感觉很明显,迅速恢復鞋型,不彆脚,鞋面方面使用大面积的多层透气网布设计,穿起来无负担且透气性佳,但是脚跟材质偏硬,穿着一段时间会有点摩擦导致疼痛,直到穿到有褶痕后 (约 30km) 这个状况才解除。 4. 避震:9 分,跑跑道时因为场地的关係,环境平坦且弹性十足,比较没有感受到有更明显的缓衝,有觉得比较弹,速度感提昇比缓衝避震更明显,路跑时在行走时会明显的感受到改良后的缓衝块垫有比较硬的感觉,应该和加厚的大底有关,练跑速度较慢时 (6'30) 有感受到大底的避震效益,适中偏弹,若是跑快一点 (4'30) 的话,吸震的感觉更明显,缓衝效果佳,没有那么弹。 5. 力量转换:9.5 分,这点就神奇了,在以上所讲到的感受结合在这双鞋子上,真的会让自己用比较不费力的状况下,会跑的比较快,PUMA 的 Forever Faster 我感受到了,因为有好几次因为训练距离比较远或是有打过篮球后的练跑,身体状况有多数的小酸痛,在这种状况不是非常好的情况下,在练跑的成绩方面却是比平常练跑的均速快,这不是感觉跑的比较快而已,是真的会跑的比较快。 6. 耐用性:8.5 分,外底的 EverTrack 耐磨材质本身的那磨性不错,这次又加厚了一点,外底的耐用性应该会在提昇,而在鞋面以多层透气网布设计,在鞋身底部及扭曲面的地方有做了点强化的感觉,加厚的部位大概跟脚板差不多厚,用手摸的出来有些地方比较强韧、厚,在跑了 89.9 公里后,没有看到有即将要裂开的状况,这点比上一代有加强了点,上一代大概在这个时候最外层的织线已经有点小裂,在 150km 左右就裂到有点危险性了。 7. 重量:8 分,鞋子本身是 US10 单双重量 290 G,重量中等偏轻。 6. 总评:9 分,虽然 PUMA Mobium Ride 是以脚跟落地设计,而我是前、中足落地型跑者,在测试的过程中,从这 15 天来已经跑了 89.9 公里,没有感受到需要适应的地方,一直都很舒适,这和一些脚跟落地的鞋款感受不太一样,以前穿着脚跟落地的跑鞋,需要一段时间脚才可以适应鞋子,所以我觉得 PUMA Mobium Ride 蛮适合各式跑法的初阶跑者。 PUMA Mobium Ride 从鞋面、缩提式大底的设计让双脚与鞋子更幅贴,安全感佳,而实际上我也因为地形得关係扭了好多次,都没有伤到,除了运气、自身的肌耐力强度外,鞋子本身的保护性也是有差,整体来说 PUMA Mobium Ride 确实是双适合中长距离的跑鞋。

专题鞋评 / Fish 的 PUMA Mobium Elite Speed 评测

目前专职于台湾自创品牌的主理,因为也在成衣代工厂的关係,平日除了专研服饰的相关开发之外,也会注意各类体育新闻与运动科技材质的进化 其中更偏好慢跑项目。自当兵养成的慢跑习惯,至今已转变成生活上不可缺少的调养剂 ,利用下班后的空余时间 选择在夜跑于城市或河滨间慢跑,享受自由奔跑与暂时的放鬆自己,并体验各类型跑鞋科技带给双脚不同的衝击与感受。并四处参与路跑活动,除了激励自己外,也给自己寻找新的灵感,观察不同的人事物 ,并应用在自己的工作上。 身体:169 体重:60 目前专注在全马的路跑上,选择鞋款上都以薄底为主,当下拿到这双 puma mobium 时,先注意的就是大底的厚度,稍微厚了点,但在测试之后,一切都多想了。本次以短距离的 12k 与长距离的 21k 来挑战 puma mobium 的能耐。 8/26 重阳桥河滨 12K 55:39 首次亲密接触就给我莫大的新鲜感,让我穿习惯薄底的跑者有全新的衝击感。 8/30 大稻程码头 21K 1:44:29 中距离的测试也轻易的通过,过程也模疑不同的路况,MOBIUM 的反应力也很灵活。 两场不同属性的试跑下来的分析 1.重量: 2.包覆性: 3.透气性: 4.避震力: 5.支撑性: 6.外型: 总结:

专题鞋评 / 叶咪的 PUMA Mobium Elite Speed 评测

PUMA MOBIUM ELITE 今年推出了改款 SPEED 系列,刚好我有第一代的 PUMA MOBIUM ELITE 就直接把两款比较的结论先写在前头,给大家一个参考,细节的部分如果还有时间就在往下看喽! PUMA MOBIUM ELITE SPEED个人认为比一代更适合一般人,可以做为转型中足跑法的入门鞋款,主要原因有三: 1.中底加厚,避震加强,路感较不明显,适合从健身房跑步机踏入大自然的一般跑者。 2.保留了 MOBIUM 系列的缩提式大底 ADAPTIVE FIT,也许是因为中底加厚,感觉比一代的稍微缓和,减少转型中足跑法的不适应感。 3.8 字型弹力带和前掌独立缓衝块垫,帮助中足跑法更有效率的带动你的每一步。 好,来看图吧! 直接跟一代 PUMA MOBIUM ELITE 的足弓处来做比较: 可以看到左边一代的 PUMA MOBIUM ELITE 比较脏(误) PUMA MOBIUM ELITE 一代(左)的足弓处切割的刻痕较多也比较深; PUMA MOBIUM ELITE SPEED 系列(右)相较之下,就是比较厚的中底与较浅的刻痕,这样的设计在跑动的时候缩提的感觉有,却又没这么强烈,所以我认为适合当想转型中足跑法的朋友的入门鞋款,可以放胆地去感受每一次落地,调整自己的步伐跟落地的角度,跑完也比较不会有「因变换姿势而运动到平时没训练到的小肌肉」的不适感,想调整姿势的初心者可以参考一下喽! 与一代 PUMA MOBIUM ELITE 的避震中底做比较: 左边是中底较厚的 PUMA MOBIUM ELITE SPEED 系列,右边蓝色的是 PUMA MOBIUM ELITE 一代,一眼就看出来差异了吧?PUMA MOBIUM ELITE SPEED 系列强调的是加厚中底避震,跑起来路感比较不明显,带来的优势就是跑下坡路段或是偶而还是会不小心足跟落地的朋友,有着厚实的中底避震,不至于因为地势与姿势而有不舒服的感受。如果你跟我一样,想从冷气房里面对电视与跑步机的世界里走到大自然动一动,这双 PUMA MOBIUM ELITE SPEED 会让你循序渐进的开始路跑,不会因为路感的明显而怯步。 PUMA MOBIUM ELITE SPEED 系列保留了 PUMA MOBIUM ELITE 系列的8字型弹力带和前掌独立缓衝块垫,在实际路跑的时候说是推进器的感觉可能有点夸张,但是是一个向前发力的辅助效果无误,可以感受落地到离地的推蹬,搭配比较厚的缓衝块垫,落地不会不舒适,离地也不拖泥带水,还蛮适合衝刺的。 最后想特别提一下柔软舒适的鞋面设计,让我的脚背在做动作的时候不会蕾蒂卡卡,能顺着我落地与离地的角度翻折,还挺舒适的,特别推荐一下喽! 简单总结一下:

安福鞋评 / New Balance MT980 越野跑鞋初探

中底对一双鞋来说至为重要,不同的调性能够决定一双跑鞋的灵魂,近年来各品牌不断在这个领域推陈出新,展现自身科技研发实力外,消费者则能够享有更多的选择,像小编这样的科技控则可以体验到各种新玩意儿,其中像是 New Balance MT 980 具备的概念,不仅给我尖端技术的感觉,造型与性能融合的原理实在相当有趣!虽然还没有太多的时间跟它相处,不过在短短两周的相处时间中,小编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MT 980 越野跑鞋第一眼看到肯定会被蜂窝型中底吸引,这是 New Balance 的独家科技材质 FRESH FOAM,刚刚小编提到它有趣的部份也在此,一般的中底通常是透过水平层迭进行作用,New Balance 经过不断的测试而诞生的就是 FRESH FOAM,凹点的部分透过预留溃缩空间达成更好的缓震效果,MT 980 从脚跟外侧延伸至前脚掌内侧都使用凹面,因为运动中这区域将不断受到来自地面的衝击,如果在户外更会有来自不同地形不预警的挑战,这样的设计能有效吸收各方向回馈力道;后跟内侧延展到足弓的凸点是藉着六角形在物理上的特性,比一般的形状更具弹力,同时选用柔软轻盈的材质提供支撑保护,把衝击转化为下一步的能量,并且维持跑步时的稳定。 六角型的概念也延伸到 MT 980 其他的构成元素,蜂窝型大底同时具备顺向及逆向锯齿外底,上坡推进与下坡抗力具备双重抓地性能,在任何地形都能帮助抓紧地面。前后脚掌部分采用较大面积,有效透过厚实外底增加压力吸收及耐用度,足弓则使用较纤细的蜂窝,维持跑步时所需的灵活度,鞋面的无缝 TPU 热融技术轻量化且贴合,搭配脚跟的 TPU 杯状结构,打造双脚穿着的舒适空间,整体的设计概念能满足轻度的户外越野跑步需求,其实小编觉得有时候公园具备轻微的地形变化就很适合 MT 980 登场,下面是官方的介绍影片,MT 980 的灵感是在风景优美的波士顿市郊所诞生: 虽然是越野设计,但 New Balance 赋予 MT 980 一眼在户外就能被认出的亮眼外型,这个角度也能看到内侧强调稳定作用的凸点。 前掌落地时外底溃缩,把来自地面的衝击吸收,并透过这股力量迅速恢復原状,创造迅速的反应。 后掌落地时能够有效缓震,内侧的支撑让双脚可以将力量完整的使用在前进,步伐更连续顺畅。 蜂窝型外底保有户外鞋款应有的抓地力,同时针对多项的抓地力需求都能胜任。 New Balnce 独家的 FRESH FOAM 蜂窝型中底,不仅外型有别于市面上的其他中底,同时期凹凸有别的设计确实有着鲜明的作用,只要实际穿着肯定能够感受到不同部位的作用,小编觉得除了轻度越野非常适合,一般场地的练习相信 MT 980 同样可以轻鬆驾驭,这得归功于中底的性能,有跑步习惯又常去户外踏青或做简单的越野跑步的安福鞋爱好者,那么 New Balance MT 980 是可以被推荐列入试穿清单当中,小编个人也很好奇 FRESH FOAM 后续延伸应用的可能性,期待 New Balance 后续的投入研发了!

安福鞋评 / Under Armour Speedform Apollo 实测

投身体育教育的 Leon 对于球鞋以及运动有着高度热爱,除了经营有球鞋评测 2.0粉丝页之外,更是抓紧每个片刻运动的热血份子,觉得在每一个努力跑步的过程让「跑步」变成了一件很存在主义的事,每週跑步 3-4 天,每次 5K-10K 不等的跑步体验里头,不论跑步机、公园或河堤都是 Leon 常出没的跑步场景;在步伐间寻找自己渴望跑步的内在动机,这回受到 KENLU.net 邀请,协助我们测试了来自美国的跑鞋 Under Armour Speedform Apollo。来自品牌流线与强力斗志基因的外型下,整双鞋款整体设计非常简洁,可以用「没有一丝赘肉」来形容,造型之外,鞋款实际上路的感觉是什么呢?请看 Leon 为我们所实战测试的 Under Armour Speedform Apollo 2014 新款跑鞋鞋评。 测试者:Leon 中足落地型跑者 跑者身材参考:171/68 身高体重:171/68 这次测试 Under Armour – Speedform Apollo 特别选择了在三种不同的场地上测试,分别是室内跑步机、公园水泥地及标准操场PU 地,希望给大家更多参考的面向。 根据 UA 官网说明,这双 Speedform Apollo 的外底运用了 UA Light Speed Grip 技术,让抓地力更为强大。而在这次测试的三个场地当中,Speedform Apollo 皆提供了相当棒的抓地力。特别是在必须不断绕圈的公园以及运动场练跑时,每一次的转弯动作,Speedform Apollo 都不会有向外滑动的状况,让我跑起来超级安心。 这是我第一次穿着 Under Armour 的鞋款,一直很好奇 Under Armour 独家的 Micro G 发泡材质的避震能力究竟如何。在测试的过程当中,可以发现 Micro G 的避震能力实在相当突出。让已经习惯于中足落地的我感觉相当舒适,对我个人来说甚至还有可能多了那一点点缓衝度,但不是那种深陷其中无法出力的感觉。所以说,这样的高度避震度相当适合体重较重及刚转换跑法的朋友,避免尚未感受到中足跑法的好处就受到运动伤害。 首先,于 PU 操场的实测当天气温达到 35 度,当我跑完步时却没有受到明显的闷热感,表示 Speedform Apollo 布满鞋身的透气孔并不只是装饰,而有着实际的功能性。此外,对脚掌偏宽的我来说,Speedform Apollo 让我的双脚能够舒服的张开,没有于大拇趾及小趾处感受到压迫。同时间,柔软的鞋面也让我在跑步过程当中没有感受到因鞋面皱摺产生的压力。在舒适度方面,Speedform Apollo 表现绝对是出类拔萃。 也许在前面那么多的优质表现后,Speedform Apollo 面对了市面上大多数轻量化 / 赤足鞋款的的最大挑战-耐用度。可以从图中看到,在经过三次的测试过后,后脚跟的外侧部位开始出现了摩擦痕迹,而中底的 Micro G 发泡材质也出现了压缩痕迹。因此,Speedform Apollo 在耐用性的表现必须要再多加观察。 光是拿在手上,就可以感受到 Speedform Apollo 是一双极度轻量的跑鞋,我想 Under Armour 在 Speedform Apollo 的设计上的确是下了一番功夫。 虽然在 UA 官方网页未曾特别提及 Speedform Apollo 的前后足高低落差,但在穿着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 Speedform Apollo 没有拖泥带水的感觉,唯一可惜的就是或许偏软的中底及大底,让脚部力量稍稍被 Micro G 吸收掉,实为小小的进步空间。 毫无鞋垫存在却又能够让穿着成为享受的 Speedform 技术,无疑是整双 Speedform Apollo 的最大亮点。若说一双最棒的跑鞋就是能够让跑者觉得没有穿鞋感觉,那么我想去除掉鞋垫的存在就是往此理想迈进的一大步。毕竟,存在着难免(也绝对)会移动的鞋垫,那么跑者终究会面对足部在鞋子内部滑动的困境(遇到雨天的比赛更为明显)。而 Speedform Apollo 扎扎实实的跨过了这一大障碍。 此外,接近平滑的鞋面采用超声波缝合技术让鞋面产生最少摩擦,进而减少对脚背的压迫。Speedform 技术及超声波缝合技术,绝对是Speedform Apollo 与市场上他款跑鞋的最大区隔。就我近期实着的跑鞋来说,Speedform Apollo 是我目前体会过最接近”第二层皮肤”的跑鞋。 近期由于赤足及中足跑法蔚为风潮,许多原本由足跟落地转换至中足落地的跑者,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前脚掌及跖骨出现酸痛的问题。除了转换期的跑步姿势及技术要在加强外,我想就是许多鞋款在前脚掌部份属于偏硬的设定,相对减少了缓衝度。而 Speedform Apollo 在缓衝度做出了极大的支援,同时间搭配 Speedform 技术及超声波缝合鞋面,让 Speedform Apollo 成为极度适合开始转换跑法的跑者。虽然在耐用度方面有待观察,但是 Speedform Apollo 所提供的高度缓衝度、抓地力、舒适度、轻量化,绝对适合推荐给赤足/中足跑法的入门跑者。

安福鞋评 / Reebok Z Electrify 跑玩市中心

「喂,要不要参加 XX 路跑?」在台湾运动观念抬头后,已经成为很多朋友揪团问候语,完成一场马拉松赛事不仅成就感十足,还能为自己赢得健康,这种风气的崛起让大家样成运动习惯,并开始注意自己的装备,大家都想找一双马拉松鞋来自我挑战,不过再专业的跑者也非无时不刻在比赛,他们同样必须进行基础练习,真正专业热爱跑步的跑者进一步会将运动的态度融入日常生活,因此一双基础训练或日常生活穿着的鞋款跟比赛时的鞋款,对于每个人的跑步生活来说是一样重要的,准备 Reebok Z Electrify 测试前小编即依这样的概念拟订计画,将测试的场地跟路线设定在平常随处可见的环境,说不定各位安福鞋爱好者在小编的照片跟文字中会想起某次跑步时的记忆,先送上小编基本资料供参考: 身高:169 公分 体重:65 公斤 实际测试里程:操场 10 公里 / 一般道路约 20 公里 Reebok Z Electrify 是先前 Z Quick 的进化款,Z 系列命名的由来是来自于赛车的 Z 等级轮胎 (Z Rated Tires),在下方图片中就能看到鞋侧有呼应其设计概念的字样。 Reebok Z 系列性能相当完整,以轮胎纹灵感的外底透过雷射进行数百次切割,增加最大接触地面范围,而中底是小编觉得最有趣的地方,居然灌入了二氧化碳,能增加其反应力与达成轻量化,另外 NANOWEB 鞋面还有无缝处理技术对于穿着感与舒适度有很大的帮助,可先透过以下影片概略了解科技全貌,鞋评将会陆续提及它们在跑步中的作用与带来的协助。 如果不排斥绕圈,有跑道的操场是不错的练习场地,首先不用担心交通安全,如果跑道材质是 PU 等吸震性较好的材质,跑起来对于关节的衝击也比较小。 步幅小的慢跑或是加大步幅的衝刺,从下图左脚能看出雷射切割外底能让双脚弯曲非常自然,跑步动作相对流畅。 如果从正上方往下看 (可参照前面鞋子单拍图片),可发现整个大底都有向外扩张,提高整体的稳定度,NANOWEB 在鞋带绑紧后向内收拢,很均衡的固定住双脚,对于防止脚在鞋内滑移还满有帮助的。 趁着跑道人较少时做了简单的间歇训练,在衝刺时外底的屈曲性与稳定感让小编觉得跑起来步伐的连续感很好,当速度加快时就能明显感到 NANOWEB 对于锁定脚掌的确有其作用存在,可以很放心的加速,过弯时虽然内侧并未特别加强支撑,不过外扩的设计让重心还是可以维持得很好。 夜晚大安森林公园四周宽敞的人行红砖道是跑步的好去处,是目前台北市中心非常多跑者喜欢跑步的据点,若是想要选择多元的路线也可跑入公园内,虽然说是晚上,不过夏日无风的夜晚其实还是满热的,跟鞋子一起测试的 BAREMOVE 超延展系列服装的排汗性不错,背面有能够增加跑步中空气流动的孔洞,正面的 Reebok 标誌与背面都有加入反光设计提升安全性,必须说超延展并不是开玩笑的,各位可以实际去店内看看,弹性真的非常好,在进行跑步运动时为了减少摩擦所以服装选择贴合一些的款式比较好,但是又怕造成活动不易,BAREMOVE 系列穿起来还是能够自在伸展,同时触感也很细緻,不喜欢备受拘束的跑步服装的话小编个人相当推荐。 袖口的萤光色设计还有衣服下襬的反光设计同样是为了安全考量而设计,对于台湾越来越普遍的夜跑风气是相当实用的配置。跑在人行红砖道跟柏油路与跑道最大的不同对小编而言是地面传来的衝击,Reebok Z Electrify 灌入二氧化碳的中底穿起来弹性变得更好,说真的小编第一次在红砖道上跑以为衝击会很强烈,不过实际跑了以后中底的这个新颖作法确实为鞋款的吸震性进阶,也带来更好的反应性,在柏油路上跑时就能感受到鞋款的回馈。 不论刚刚提到的大安森林公园、河滨公园或是其他类似场地,户外环境相较于跑道挑战高一些,但是更多的自然环境像是花草树木,甚至偶尔出现的小动物都能增添慢跑乐趣,所以这其实是小编最喜欢的都会路跑类型,跑累了随时坐下来也很舒服。 小编跑步时一班来说为了提升合脚度与保护双脚,还是会穿上短袜,这样排汗性也比较好,不过若是单就走路的话,小编有试过,Reebok Z Electrify 内侧几乎无缝线,赤脚穿也是可以的,拿来日常走路同样可以成为不错的选择,同时配色多元,搭配运动风格的选择很多。 外底黑色的部分强化了耐磨性,是为了增加使用寿命的设计。 裤子的部分同样为 BAREMOVE 系列,小编个人屁股比较大一些,但偏偏我又喜欢穿小短裤慢跑,因此裤子的弹性对我而言满重要的,这件裤子穿起来相当舒服,我在跑步前作热身时没有像过去某些裤子有微略的紧绷感,小编是穿 M 尺码,不过每个人身形不同,这部分就仅供大家参考。 说真的,测试的这半个月,小编平常是不会跑的这么勤,因为实在是太热啦!Reebok Z Electrify 在测试时也发现它的透气相当不错,NANOWEB 的格状构造还有鞋舌的超大孔隙帮了不少忙,同时前脚掌其实也有挖出四个小孔,我想多少能提升鞋内对流。跟 Z Electrify 相处的这段时间,若是要小编用车子形容的话,我会说它是都会型小车但扭力十足,能够陪我在城市中各个角落寻觅慢跑的乐趣,NANOWEB 的穿着感非常中规中矩,也兼顾包覆与排汗的完善性能,而二氧化碳 Eva 中底这新奇玩意更是像官方影片中那杯汽水一样,为这双跑鞋带来了清新畅快的全新感受,如果你跟小编一样是轻度的跑者,那么 Reebok Z Electrify 应该能够满足大部分的需求,即使你是进阶型跑者也能够穿上它进行轻度的训练或是满足你在日常生活也想贴近运动的态度,小编穿原尺码一般时候略鬆,但是稍微运动后则能够达成相当服贴的程度,楦头正常偏宽,提供给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球鞋短评 / MELO M10 V.S. AIR JORDAN XX8

今天与球友们获得试穿 Jordan Melo M10 的机会,大家也把握难得机会在有限时间内尽量感受这双刚上市鞋款的性能,才能够在这边与大家做第一印象的分享,be@r 小编穿上后更化身为龙门 Melo (没有打铁的那种) 百发百中,因此详细的实战心得就留待他的分享,鸡排小编就先就大家的意见还有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试着说明安福鞋爱好者同样很感兴趣的问题:有跟 AJ XX8 一样好穿吗? 首先,据先前 Jordan Brand 内部的讯息还有今天实际的比较过后,Melo M10 跟 AJ XX8 在中底以下的结构完全相同,都是把中底极少化,让大面积的 Zoom Air 直接放入,然后铺上 Flight Plate (一块以 Pebax 材质构成的塑料版),使 Zoom Air 与脚的接触面积扩大且能够均匀的发挥作用,过去被封闭在中底内的 Zoom Air 得以发挥最大效能,这是 Flight Plate 的作用,这边要特别说明足弓的黑色片状物是提供支撑与抗扭转的碳纤维板,Flight Plate 是无法从外观看到的。 将 AJ XX8 的外层掀下后,基本上除了阿基里斯腱处 AJ XX8 有特别加厚外,两双鞋实际包覆的区域是相差无几的,不过这边先从结论说起,以小编个人的感觉而言,Melo M10 跟 AJ XX8 穿起来还是不一样,但都非常适合实战。 它们最大的两个差异有两点,首先来谈谈针对脚掌固定方式的不同,两双鞋同样都采Dynamic Fit,简单来说就是可以透过鞋带的调整来找到最适合自己贴合度,不过 AJ XX8 的整体设计较细腻,因此锁定的程度比较完全,至于 Melo 的鞋舌还有内衬形成一体式的内靴,并跟鞋头做了缝合,其实对脚的环绕已经非常棒,只是 AJ XX8 在程度上还是略胜一筹,另外补充小编有朋友觉得鞋头接合处弯折时会顶到脚,这部分今天试穿的朋友并未产生这个现象,可能是脚型或其他主观因素造成,就请各位安福鞋爱好者试穿时特别留意这点。 Melo 系列鞋款的鞋舌常可见大片向后延伸的作法,内衬也常有踝枕填充保护,M10 有承袭这两个部分,小编个人还满喜欢的,提供了额外的安全感。 另外一个跟 AJ XX8 不同之处就是中底脚感,跟一般搭载 Zoom Air 鞋款相较 Melo M10 的反应性已经非常卓越,由于今天是第一次穿着且仅打了 4 场 full court 的比赛,M10 或许未来多穿几次有可能表现还会提升,不过 AJ XX8 的反应性可是在第一次实战就让编辑部有穿过的人都讚不绝口,小编其实有两双都穿过的朋友表示反应差不多,不过还是希望忠实呈现最直接的心得给大家,因此在气垫反应这方面我会说 Melo M10 继承了 AJ XX8 的好表现,如果不是穿过 AJ XX8 对于它的性能我给予很高的评价,下面是小编主观的看法搭综合今天听到的说法做的评比,单项满分是 10 分,仅供参考。 JORDAN MELO M10 / 安福编辑部给分 避震性:9 保护性:8 抓地力:8 舒适度:8 综合评分:8 最后附上一些实着照给各位安福鞋爱好者参考,根据在现场看起来的效果,Melo M10 是一双上脚更好看的鞋子,今天球场刚好有午后阳光洒落,映照到脚跟镀铬后非常耀眼,视觉效果相当诱人!